首席记者 曹刚 6天前,上汽大众首个新能源汽车工厂在安亭开工,这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首个专为电动车模块化平台(MEB)生产而建的汽车工厂。 市委书记李强上周四会见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迪斯时说,汽车是打响“上海制造”品牌的支柱产业之一。上海全力支持大众汽车集团在沪扩大投资、创新发展,欢迎将更多新技术研发、新产品制造、新模式应用放在上海,与上汽集团在更多领域深化合作、取得双赢。迪斯则表示,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,大众汽车集团和上汽集团合资成立上汽大众,30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功。大众十分看好中国市场,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,正致力于把最新最好的技术带到中国、带到上海。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,早在1978年就开始和中国接触,并于1984年签约成立我国最早的合资汽车制造企业,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,开启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、合资合作的先河。 1983 首辆桑塔纳下线 “不敲不打”也能造轿车 今年底,上汽大众将迎来第2000万辆汽车下线;而在30多年前的春天,7个工人还在老厂房里费力地组装第一辆桑塔纳…… 1983年4月11日,上海汽车厂诞生了第一辆中国制造(更准确地说是“中国组装”)的桑塔纳轿车。彼时,恐怕没有多少人意识到,上海乃至中国现代轿车工业的帷幕,拉开了。 58岁的徐志荣,是参与组装的大众老员工。他的造车生涯始于上海牌轿车。那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轿车品牌,年产约5000辆,还不到国外一些厂家一天的产量。“机械化程度很低,零部件要靠榔头和锉刀修,车内的前后排沙发,都是手工装上去的。” 习惯了用榔头敲轿车的徐志荣第一次看到从德国进口来的白色车壳,惊呆了。“不用‘敲’,只靠‘拼’?”原计划两天的活,7个工人拼装了一个星期。 桑塔纳有几千种零部件,全部从德国进口,个个有编号。但运到上海后,没仔细分类,随意堆在一起,找起来很麻烦。当第一辆组装桑塔纳下线时,徐志荣和工友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。 故事回溯到改革开放元年。1978年,我国想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,落户上海。同年,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到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总部访问,开启中德双方长达6年30多次谈判。双方最终决定按50:50的比例,组建合资公司。 在得到德国大众技术转让和零部件国产化的承诺后,桑塔纳成为中国引进的第一款车,也是大众1982年刚开发出的新车型,性能远比上海牌轿车先进。 桑塔纳(Santana),原是美国加州一座山谷的名字,由于经常刮强旋风,当地人把这股旋风也叫作“桑塔纳”。新车取名“桑塔纳”,希望它能像旋风般席卷全球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